6月11日的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张高丽、汪洋都分别对食品安全作出重要批示,其中提到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食品追溯的重要性凸显。事实上,市场上早已有了带有追溯码的食品,号称出了问题能查找到源头。
可要吃到真正可溯源的食品有那么容易吗?
乱象1:乱贴溯源码 燕窝变身原装进口
前不久消费者陈女士把花5000元买来的“进口燕窝”,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CAIQ)做鉴定。结果显示,这批燕窝与CAIQ溯源标签上所标示的产品不符,并不是“印尼、马来西亚进口燕窝”。
CAIQ溯源码是一串16位的代码,也是进口燕窝入华的“身份证”。消费者可刮开溯源标签上的涂层,在“中国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中输入4位验证码,即可查询到该产品是否为第一次验证,是否为经过注册的加工企业生产的正品。
根据浙江检验检疫局、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信息,陈女士购买的这批燕窝存在冒充原包装进口——送检产品外包装盒上贴了小号的溯源标签,但盒内的燕盏没有贴,且换成了企业自己的标签。
乱象2:贴原产地码 假冒枸杞价翻番
另一国内知名特产宁夏“中宁枸杞”,也面临追溯难题。
“外地枸杞运到中宁后,打上原产地包装和溯源码,价格足足能翻一倍。”在宁夏从事多年枸杞经销的林诚(化名)说,甘肃、青海枸杞的零售价格最高也就30元/斤左右,经层层包装后,也能卖到中宁枸杞的高价。
公开资料显示,为打击外地枸杞的冒牌和掺假行为,2012年中宁县政府曾出资400余万元,建起了中宁枸杞质量追溯体系,称可以全面准确提供枸杞从种植、加工到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全程的产品信息可追溯。
但在市场销售环节,这些溯源二维码的投放效果并不明显。记者联系到一家获得品牌授权的宁夏宁安堡土特产品有限公司,其在天猫开设旗舰店,并在线下有超过600家经销商,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
乱象3:超市追溯码成微信“吸粉器”
除了上述燕窝、枸杞等名贵、土特产的溯源码乱象重重外,其实,消费者身边常见的瓜果蔬菜溯源也不容乐观。
6月17日,记者从北京多家超市选取了12款常见的果蔬、粮油等农产品的可溯源码,逐一扫描后发现,仅有4款产品的溯源码能查询到生产地、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等信息,其余农产品仅提供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溯源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时、产地农残信息缺失,是这些溯源最常见的问题。
乱象4:定制追溯标2分一个 信息随便写
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和标准,溯源体系完全由企业一手定制,真实程度只能依赖于企业自身。
苏州金禾通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某告诉记者,他们曾为南方多家农产品企业提供溯源系统,其中溯源二维码里的生产地、供应商等信息,都是由企业来提前自主录入,“供应商、生产日期、产品图片这些信息,事先在后台批量录入,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后就能看到定义好的内容。”
这种批量生产的二维码标签,通常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0.02元~0.08元/个,追溯信息完全由企业来掌握。“比如要想将大米、蔬菜定义成黑龙江产,可提前在系统中录入原产地信息。唯一成本就是需要人工在后台录入,再将标签手动贴到蔬菜上。”
未来:全国追溯平台有望推出
对于溯源的种种乱象,国家统一的食品溯源平台也呼之欲出。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表示,将尽快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制定全国农产品追溯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传输、调度、数据处理系统,统一规范追溯参与方的行为。
“目前农业部在规模化的农垦产品、生猪耳标等方面做了探索,地方农业部门也对品牌化农产品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开展了一些追溯试点。”马爱国曾表示,追溯体系要扩大试点范围,“尽可能将生猪、肉牛、牛奶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率先纳入追溯范围。”